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──年齡、接納與幸福感



用聽的也可以

已故聖嚴法師的經典語錄: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,究竟這樣的態度對於個體有何助益呢?以往的研究結果大致都顯示當人能以「接納」(acceptance)的態度來面對自己和他人時,也就是秉持著不過度評價(non-judgment)與不過度自我執著(hypo-ego state)的態度,即能穩定地預測心理健康。像是在面對壓力事件時,秉持接納的態度,比起採取評價或是中性的態度,能更有效降低心臟血壓的負荷(Low, Stanton,& Bower, 2008)。

近期的研究更將接納、老化與幸福感予以連結,似乎也呼應之前提及老化帶來智慧進而提升幸福感的研究(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)。Shallcross、Ford、Floerke及Mauss(2013)近期的研究則是從接納的角度切入,也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,個體同時也對增加對外在事物和內在自我的接納程度,也就是說,他們能以更寬廣而不評價的心態面對種種訊息。

為何老年人會提升接納的能力呢?研究者認為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,個體會經歷更多無法控制的事件,像是家人、伴侶、朋友的離開或去世,甚至也不易抑制自己認知功能的退化。久而久之,浸淫在諸多不確定性下的生活事件中,進而引發更高的接納程度。然而,也就是這樣接納的態度,能讓個體即使在不確定和未知的情境下,依舊保有平常心來應對。而透過此般順其自然的處事態度,能降低負面事情帶來的衝擊,進而提升自身的心理幸福感。

為了檢驗由老化→接納→心理健康的關聯,研究者們蒐集了340位從23至71歲的研究參與者,先讓他們填寫接納量表,例題如:我覺得自己的某些情緒是不好的或是不適當的,還有特質層次的焦慮和生氣情緒。然後,讓他們進入實驗室先觀看一般的影片,測量他們觀看時的情緒和膚電反應。之後,進行一個產生緊張的活動,即是告知參與者將於兩分鐘後進行一場演講,然後讓他們在準備演講時再測量一次負向情緒和膚電反應。待離開實驗室後,再提醒參與者紀錄之後兩週的負向情緒反應。

結果發現,年齡愈大,接納程度愈高,而這個接納程度,則能有效降低參與者特質層次的焦慮與生氣,並且也能降低在準備演講時的焦慮、生氣和膚電反應(也就是接納愈高愈不緊張)。此外,接納的程度同時又能抑制參與者事後回家時經驗到的負向情緒,包含焦慮和生氣。

研究不僅呼應了聖嚴法師智慧語錄的想法,更凸顯出老化經驗可能帶來的正向意義,即是能更回歸平靜的心,有較少對自己的焦慮和對他人的生氣,進而帶動更完滿的心理健康。

參考文獻
  • Low, C. A., Stanton, A. L., & Bower, J. E. (2008). Effects of acceptance-oriented versus evaluative emotional processing on heart rate recovery and habituation. Emotion, 8(3), 419-424
  • Shallcross, A. J., Ford, B. Q., Floerke, V. A., & Mauss, I. B. (2013). Getting better with age: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, acceptance, and negative affect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04(4), 734-749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