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同情也是正向老化的資源


自我同情是一個近年來新興的概念,其定義就是說當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,能夠無條件的關注、接受自己的一種心理狀態。提出自我同情的學者將這種心理狀態分為六個部分:
  1. 自我慷慨 vs. 自我評判:指當面對困難、挫折時,個體是採取關懷自己的態度或是批判自己的態度。
  2. 歸諸人性 vs. 隔離:指個體是否能視所面臨的困難挫折為人性的常態,而非特別針對自己而產生的。
  3. 慈心 vs. 過度詮釋:指各體是否能夠接受所面臨的狀態,而非過度詮釋、反芻所面臨的苦痛。

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,自我同情和個體的心理健康有關係,越能夠自我同情的人,心理越健康。這個研究則想要進一步探討,年長者的心理健康是否也會受到自我同情狀態的影響;此外因為自我同情量表建置的時候是以年輕人為樣本,他們想要了解同一份量表用在年長者身上是否需要做調整。他們找了185位65歲以上的年長者,他們都需要填寫這份量表以及生命意義量表、艾瑞克森社會發展量表中和自我統整有關係的部分、正向及負向情緒的狀態。

首先,結果發現自我同情的狀態和正向情緒、生命意義以及自我統整都有正相關,但是和負向情緒有負相關。用白話來說,也就是證實自我同情和年長者的心理健康也習習相關,若他們越能夠自我同情,心理感受也會越正面。再者,他們發現自我同情量表在年長者身上需要做一些調整,因為年長者填寫這份量表時,僅能區分為兩個分項的分數:正向及負向,不像年輕人會有那麼細緻的區分。換句話說,在年長者身上自我同情的概念,可能不像前面介紹的分為六個部分,而僅有好、壞二分。

這個研究結果,值得處境艱辛的年長者參考,其實轉個念頭,不僅自己會比較釋懷,也會讓心情變好。坊間也有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,其中一位研究者Kristin Neff的書,在台灣被翻譯為寬容:讓自己更好:接受不完美的心理練習,提供各位參考。

參考文獻
  • Philips, W. J. & Ferguson, S. J. (2013). Self-compassion: A resource for positive aging.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: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, 68, 529-539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